股神是如何炼成的?90年代绕不开的深发展
2019/10/7 12:43:39
90年代绕不开的深发展
2006年的春节前夕,牛市还没有到来,但林园蹦了出来,带着他的“三年牛市论”,同时还怀揣着一个传奇和两大谜团。
传奇到今天已经成为人尽皆知的故事,他从1989年入市,不跟庄,不开“老鼠仓”,甚至很少透支,光凭自己的天赋异秉,16年来把股票从8000元炒到了10个亿。
涟团到今天还是谜团,很少人能够想明白,他为何主动找到媒体要把自己的
财富和致富秘诀公之于众。另一个则是.他逢人就借钱,而且狮子口大开,来者不拒,有多少借多少。
这名个头不高、自信心爆棚的陝西中年人,在媒体上看来光鲜靓丽,有自己的如意算盘,有执行力,且决心已定就坚持到底。他当着圈内众高手大胆预言,“未来3年,中国股市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牛市!财富会向资本市场快速聚集!更多的富翁将从这里诞生!我已全面进入战备状态,满仓加透支!我要做全世界最贪的人!”语毕,他朗声大笑,一张国字脸上,眉毛和眼睛挤在了一起。
林园的底气来自像词典一般厚的股票交割单,它们是最有力的财富旁证,因此,他讲述起自己的投资故事格外有说服力。在中国股市中搏杀十几年的峥嵘岁月仿佛弹指一挥,看似简单而又轻松。
2006年3月4日,林园在媒体发表了《林园:中国股市催生的亿万富翁》一文后,这个主动站出来讲述自己投资致富故事的人一夜成名。在强大的网络世界中,林园成为议论的焦点,称林园“股神”者有之,怀疑“林园神话”是子虚乌有者亦有之。
在著名的闽发证券论坛上,有一篇名为《林园其人、其事及其投资组合》的帖子i该帖分析指出,1989至1992年,林园的资本从8000元到1000万元,增值近1250倍;1995至1998年,从1200万到12000万元,增值9倍;1999至2005年,资本增值2.33倍,达到4个亿。最近又传其财富已达10亿。因此,林园真正能称上财富奇迹的阶段只在最初的1989至1992年,这一阶段正处于中国证券市场建立前后,原始股动辄就有十几倍的涨幅。但这些只是资本增值的奇迹,与严格意义上的股票投资无关。对林园来说,真正具有分析价值的阶段应从1993年的1000万开始,1993至2005年的40倍增长比1989至2005年的5000倍增长更具实际意义。因为,林园由最初的1000倍放大后能一直在证券市场上“活着”,并继续保持优异的回报,那么,他便是见证中国资本市场变迁和财富聚集的最好活化石。
一位投资界人士说过:“从林园身上我们看到了价值投资的成功,我们与林园共处在同一个市场,共同面对同样的股票,只要找到成功的途径,那成功就是可以复制的。”
1989年左右,林园在深圳博物馆工作,有朋友告诉他,深圳有股票交易了,让他去交易部看看。“那时候交易部很冷清,没什么人。反正我也没什么事,就天天去看,看着看着就看出点感觉来了。”然后.他凑了8000元钱买了深发展,一股86元。到1989年年底、1990年年初的时候,市场热了起来,深发展拆股,一股拆成32股,涨速惊人,一直涨到每股100多元。他在深发展那里赚到了第一笔钱,资产上升到120万。在90年代.这是一个足以令人兴奋的数字。而林园却淡然处之.因为当时有很多人都赚到了大钱,就像参加深发展400人股东大会一样,1/400的感觉并不能让人有多么的激动。也是在这一年,27岁的林园开始第一段婚姻经历。
关于深发展,老股民张先生回忆:“深发展刚上市时(1992年),20元一股都没有人敢买,还要动员党员干部带头去买。有人投了1万元持股,早已经变成了百万富翁,”
一份1997年的报纸曾这样报道:深发展发行原始股时自愿购买的人很少,政府就要求党员带头支援国家建设。某单位为完成发行任务,规定凡认购者每股个人出钱0.5元,单位补贴0.5元.非党员每人1000股,党员须认购2000股。
结果是很多稀里糊涂买股票的人却成了最大的赢家。
当时股市还是“T+0”.而且没有涨跌幅限制,一只股票经常大起大落。“当时朋友买的‘东北电一天内涨了100%。”张先生说。
1994至1995年间,也就是深发展上市两年后股价低徊的一段时间,林园以12元买入这只在原始股时代就让他获益匪浅的股票,并在1996年底至1997年初期间,以大约40元价格出手,斩获颇丰。
深发展在1997年以后连续跌了8年多,导致期间买入并长期持有者亏损严重,这是二级市场风险。现在看来,深发展的向上复权价至今仍有90多元,原始股持有人还是挣了很多钱。不少业内人士笑说,自1997年以来,深发展(这只股票)有较大的二级市场风险,但没有IPO风险。
有人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不是选股票的问题,而是敢不敢买的问题。当时市场上没有长期投资的概念,常常是当天进出。股民完全是在听小道消息决定是否进出,谈不上技术含量。
在中国股市的那个特殊年代,持有原始股无疑是最迅速、最有效的发迹之路。
以1992年为分界点,可以看出一些有趣的事情,持有沪市原始股的投资者,1992年以前的被套风险为6.06%.持有1992年原始股,被套的概率达到15.38%。
接下来两年的新股发行又给了林园机会,他到海南、上海等地买内部职工股,又赚了不少钱。此外,他还大胆而幸运地收集到了大量锦兴、琼民源、深华新等原始股.它们上市后均翻了十几倍,到1992年,林园的股票市值已超过1000万元。
对于自己的第一个1000万,林园回忆说,当时的感觉就是:终于可以不工作
1992年深圳“8•10”股市风波中,专程从江西赶来的小伙子被“请”出队列,他手攥身份证和钱绝望地喊道:“我排了两天两夜的队啊……”
这种平和的低调的心态,倒是非常符合林园对于“有钱”的认定标准——10亿美元,1000万似乎并没有带给他太多的感触。
那是中国股市刀耕火种的年代,当时的深圳只有4家营业部,交易所还没有成立,报价是用小黑板手写,股票交割是标准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且每天可以进行无数次买卖,甚至根本不受营业部营业与否的限制。
那也是最平民化的年代,草莽英雄一夜暴富根本不足为怪。中科创业的朱焕良等人,传说那时候都是与林园在同一个屋檐下进出的。
1993年2月之后,股市进入第一波熊市,而房地产市场却迎来了热潮。幸运的是,林园恰恰在这个时候转战房市,一去就是两年。仅仅凭借直觉,林园觉得应该是暂时退出的时候了,他自己也从来无法解释清楚,当时为什么会毅然决定离开股市,只觉得股票供应量太大,资金不够用,所以感觉要跌。他就把手中的股票全部卖出去,离开了市场。
1994年7月29日,上证A股指数从最高1640.71点跌至321.2点,这是真正的熊市。当时大部分股票市值都是两三元左右,10元以上的寥寥可数。中国股市目前为止真正惨痛心扉的熊市有两轮,另一轮就是始于2001年6月,结束于2005年年中的漫漫熊途。
1993年熊市,倒下了一批曾在原始股市场挖到第一桶金的豪杰。当年的管理层曾命令券商死守777,典型的护盘股票申能股份,每天开盘便打出100多万的巨单守在8.18元,从而促成了两次中级行情,一次次级反弹。
长达4年的“大熊”压垮了很多散户和机构,而林园却毫发无损,安然脱身。
用林园自己的话来讲,每次熊市脱身,都不是自主选择的结果。“我只是选择优秀的公司和股票,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就决不投资。我有自己的投资铁律•这使我每次可以在股市长期走低前脱身。”这正是所谓“不战而胜”。
从股市脱身的林园转向了其他领域,但却没有太大的收益。1994年底,股市出现复苏迹象,林园也发现了“值得投资”的股票。他将前两年投入房地产市场
的资金陆续撤回。投资再入佳境的时候,林园的婚姻却走到了尽头,并险些由此引发当时深圳最大的离婚财产分割诉讼.诉讼标的3000多万元。
从1996年初的500多点,上证A股指数蹿升至2001年6月14日的2245.44点。
林园所谓“抓龙头中的龙头”策略这一次有了充分的体现:1996年底开始以22元买入四川长虹,约半年后以每股平均60元以上价格卖出,当时他各个账户上的长虹总计有100多万股,仅此一项就为他赚了4000多万元。
老一辈的知名股评家黄健华回忆:“1996年到1997年,特别是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股市投机性很强,政府为了打压这种投机行为,上了很多的新股,当时可以说炒新股必赚。” .
也许林园的婚姻和他的财富以及中国股市的发展属于同步,1999年,他第二次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