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保卫战事件对冲基金与香港政府造成什么影响?
2019/8/31 11:29:51
①前期工作。对冲基金在对香港金融市场进行冲击时所需要的资金不可能在进行冲击时一边冲击,一边筹集。因为金融市场一旦受到冲击,监管部门的传统做法是提高短期贷款利率。事实已经证明在前三次冲击(1997年10月、1998年1月、1998年6月)中,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措施便是提高短期贷款利率,金融管理局主席任志刚也被戏称“任一招”。利率的提高会提高冲击者的成本,但前提是冲击者在有关利率被提高后,仍有借款行为。在这次炒家冲击香港金融市场时,与以往最大的一个不同点就是炒家没有进行即期拆借活动,而是预先囤积了大量的港元。这些港元来自多方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来源是一些国际金融机构1998年上半年在香港发行的一年至两年期的港元债券,总数约为300亿港元,年利息为11%。这些国际金融机构将这些港元掉期为美元,而借入港元的主要是一些对冲基金。这些港元为对冲基金攻击香港金融市场提供了低成本来源,使投机者具备了在汇市进行套利的条件,而对冲基金又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大量的远期美元。据说索罗斯旗下基金就持有总数约400亿美元的买入合约,到期日为1999年2月。
在1998年6,7月恒生指数在8000点的时候,国际对冲基金开始大举沽空,建立了大量的恒指空仓头寸。对冲基余建立恒指空仓是因为它们预计香港股市在受到冲击后恒生指数必然会大幅下跌。恒指期货合约的价格是每张每点50港元,就是说,若建的是空仓,恒生指数每下跌一个点,一张期货合约可收入50港元。众所周知,恒生指数代表香港金融市场乃至整个香港的经济、政治前景,是香港经济的“晴雨表”。恒生指数下跌越多,人们对香港经济的信心就越小。在这种情况下,恒生指数的大幅下挫,很有可能引起广大投资者的盲目跟从,从而极有可能造成恒生指数无序下跌的可能。对冲基金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大量持有空头头寸。
②炒家出招引起香港政府干预。1998年8月初,投机者突然大肆宣扬人民币将贬值10%。其中,上海、广州等地的人民币黑市交易中曾跌到了1美元兑换9.5元人民币左右。投机者散播人民币将贬值的谣言是“声东击西”,想借此来影响人们对港币的信心。除此之外,投机者还大肆宣扬内地银行不稳定等谣言,其目的仍是为了其狙击港元创造心理条件,其手段真可谓无所不用。有一家海外基金甚至开出了1998年8月12日香港联系汇率脱钩的期权。
炒家冲击导致恒生指数应声暴跌。1998年8月5日,炒家们一天之内抛售200多亿港元。香港金融管理局一反过去的被动做法,运用香港财政储备如数吸纳,将汇市稳定在1美元兑换7.75港元的水平上,银行同业市场拆借利息也仅是略有上升。8月6日,炒家又抛售了200多亿港元,金融管理局再出新招,不仅照单全收,而且将所吸纳的港元存入香港银行体系,从而起到了稳定银行同业拆借利息的作用。因为拆息率一旦提高,股市下跌在所难免,以往三次狙击的结果都是保住了汇市,而股市大跌。但是8月7日因为已公布中期业绩的蓝筹股业绩不佳导致股市下跌,恒生指数全日下跌212点,跌幅为3%。在此后7日到13日这几个交易日中,香港政府继续采用吸纳港元、稳定同业拆息率的办法稳定股市。但由于炒家在股票市场上做空,恒生指数最终还是跌到了6600点的低位。
8月14日,香港政府正式参与股市和期市交易,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如数吸纳炒家抛售的港元,并将所吸纳的港元存入香港银行体系以稳定香港银行同业拆借率,并于8月14日突然提高银行隔夜拆息率,提高投机者的拆借成本。
第二,自8月14日起大量买入恒生指数成份股(蓝筹股),抬高恒生指数及8月份恒生指数期货合约价格,加大建立许多空仓的投机者在8月28日8月份恒生指数期货合约结算日的亏损。
第三,指示香港各公司、基金、银行等机构不要拆借股票现货给对冲基金,减缓股票市场的波动。
第四,抬高9月份指数期货合约,以加大投机者转仓的成本。